许昌学院学报

魏晋史研究

  • 关羽荆州时期军政活动及相关问题试探

    王刚;俞郑童;

    关羽荆州时期的军政活动关系着刘备集团的发展,而在《三国志·关羽传》中,陈寿对关羽的荆州史事存在失载现象,原因有三:缺少史料、记载简略与刻意美化。在《隆中对》“以向宛洛”的大将人选中,刘备与诸葛亮属意关羽担当此任,并命关羽董督荆州。此后关羽在荆州时期的军政活动分为三部分,即扩建江陵、结好孙权以及北拒曹操,在湘水划界后关羽开始积蓄力量以图北伐。但关羽与东吴外交的恶化以及北伐襄樊的失败致使荆州之地丧失,其势力也由此覆灭。荆州的丧失使刘备失去了大量领地和人才,并在夷陵之战后宣告了“跨有荆益”策的完全失败,《隆中对》之策也因时局变化而调整。

    2025年01期 v.44;No.271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六朝建康城中域外商团探析

    高昂;薛海波;

    六朝建康城中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等六朝政权统治区域外的诸多商团。这些域外商团在建康城中以售卖金银制品、香料和奇珍异宝等奢侈品为主,兼售特色动物、药材以及其他特色产品。建康城既是六朝时期巨大的消费市场所在地,又是高档丝绸制品的生产地和集中地,吸引着以逐利和购买丝绸制品为目的的域外商团汇聚于此。

    2025年01期 v.44;No.271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学术与人生

  • 千秋读史心难问——陈寅恪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吴定宇;

    陈寅恪先生是百年来学界景仰瞩目的史学大师。陈先生遵循史料扩充、新方法与新理念运用的学术路径,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方面多有开拓创建之功,其理论、观点、方法至今仍发人深思,沾溉学林。本刊为了总结魏晋南北朝史学大家们的学术思想、学术建树、治学风格、治学方法及其人生轨迹,以期继承和弘扬先贤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持续推动中古史研究走向深入,特设立了“学术与人生”栏目。经景蜀慧教授热心奔走,中山大学吴定宇先生慨允撰写陈先生治史成就的文章,孰料天不假年,文稿甫就,吴先生竟驾鹤西去!痛哉!惜哉!魏晋南北朝学术史上竟留下了如此令人痛心的一笔!痛定思痛,本刊决定发表吴先生的绝笔残稿,以深切表达对吴先生的感怀和纪念。本次发表的文字由吴先生家属提供,为尽可能保持文章原貌,本刊根据刊物出版要求,仅做一些技术上的必要处理,文中文字表述,皆从原稿。

    2025年01期 v.44;No.271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王国维、陈寅恪与贺麟对读记——以文化观为考察中心

    彭华;

    王国维、陈寅恪、贺麟三人在文化观上既有同、也有异,而且同大于异,可谓“大同小异”。大体而言,王、陈、贺三人都重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并且认为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重功利、重实用而轻思维、轻逻辑,故须在“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努力。王、陈、贺三人对“宋代文化”的评价虽然大体相似,但其影响却相去甚远,这是宋代历史文化研究者值得留意的地方。就“政治文化”一端而言,王、陈、贺三人虽有相近之处,但差别其实甚大,而且对他们三人各自的人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对于如何“同情理解”古人与前人,这是具有启迪意义的。在他们三人身上,都体现了“清华学派”的情趣和风貌(会通古今、会通中西),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025年01期 v.44;No.271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钟嵘与《诗品》研究

  • 钟嵘及其《诗品》

    谢文学;

    钟嵘祖籍颍川长社,七世祖钟雅过江仕东晋。嵘生于京口,齐国子生,历任诸王侍郎、行参军、记室等。穷毕生心血,总结自汉迄梁五言古体诗创作经验,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他首先肯定了五言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提出了“风力”与“丹彩”相结合的批评标准,认为只有兴、比、赋三种艺术手法辩证地相结合,才能写出好诗。提倡自然美,反对堆垛用事和声病说。

    2025年01期 v.44;No.271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陆机《文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王维;

    陆机的《文赋》是以作赋的方式论述作文。在对“应”“和”“悲”“雅”这四个概念范畴进行逐一推导之后,各类文章弊病被悉数指出,人们内心的疾病也仿佛被逐个清除。带着澄心,陆机最后把人们从雅拉回到艳,从超越的形上境界返回到活色生香的现实。通过作赋的方式,陆机将音乐的审美问题一一摆开,表面看来是在喻指各类文病,实则是把人的各色性情逐一考察。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思考写作问题的同时,不断审视内心,解脱成见,最终完成人之德性品质的塑造。

    2025年01期 v.44;No.27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钧瓷文化论坛

  • 铜红斑彩和催色留白:钧瓷意象美学探索的“加减法”

    王洪伟;

    钧瓷是中国历史名窑中最具意象美学风格的瓷种。在钧瓷发展史上,以铁系青蓝釉为基础的铜红斑彩工艺从最初的无意识、非自觉运用到熟练运用,再到自然主义的追求,是一种独特的陶瓷意象美学表现方式。在钧瓷现代性转化趋向中,铜红斑彩和催色留白这两种工艺是钧瓷意象美学表达的“加减法”。钧瓷表达方式的创新性转化,不断因应时代变化,推动了钧瓷意象美学的现代性成长。

    2025年01期 v.44;No.271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 金元钧瓷产业发展中的商税因素——基于文献与考古证据的分析

    孔大强;

    金元时期钧窑工艺向外传播,钧窑系最终形成,钧瓷产业在历史上出现了继北宋后的两个繁盛期。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证据推断:金、元商税调整是助推以禹州为核心的中原钧瓷产业第二次(金代)、第三次(元代)繁盛的重要因素。

    2025年01期 v.44;No.27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

  • 《世说新语·尤悔》“阮裕奉佛”考辨

    姚家欣;

    阮裕出身陈留阮氏,常以有理识、讲礼让、精论难、无宦情、守沉冥的文化名士形象出现。《世说新语》记其“结恨释氏”之“尤”,此事确有。但结合文本“祈请三宝”的因果缘由、佛教净土经义思想、至诚有感的佛教信仰与应验故事及二刘佛教徒身份对书写和解读的影响来看,《世说》“敬信甚至”的表述对阮裕的佛教信仰是有所夸大的。

    2025年01期 v.44;No.27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云间派的“风人之义”及其格调论的确立

    李永贤;周道河;

    云间派以“风人之义”为复古宗旨,即以性情为主,“感于时,感于地,感于物”而发之歌咏。在“风人之义”的宗旨下,云间派的格调论较前后七子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诗人可以根据性情选择适应的格调,因时、地、物不同,诗歌的体格与音调也不同。面对性情与格调协调的问题,云间派提出了“自运”之说:或偏向性情,以何景明的“独运”说为代表;或偏向格调,以李攀龙的“自出变化”说为代表。总之,诗歌的格调为我所用,为性情所用。

    2025年01期 v.44;No.271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乡村回望与现实质询:《祥云之下》对家园图景的多维度构建

    石长平;马舒培;

    新乡土叙事小说《祥云之下》讲述了一个山村的时代变迁,文本在厚重的传统民间意识和地理文化意识下回望乡村家园曾经的历史风貌,书写当下农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现状,表达出对故乡图景的眷恋之情。同时,又以人类意识、环境生态意识以及反思批判精神凸显了小说的现代性特质,传达出对当下乡村现实的忧虑。作品既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也是一部人物成长史,通过地域文化丰厚的民间性写作与神秘主义表达、批判现实的现代性意识,以及细腻绵密的语言叙事,在对乡村图景的文学构建中表现出显明的乡村恋歌情结与挽歌情调,呈现出多维审美特质,实现了文学和社会历史等多重艺术价值。

    2025年01期 v.44;No.271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菲律宾插曲”:《唉咿!》的第一次修订与批评接受(1983—1990)

    刘向辉;

    1983年的修订是《唉咿!》经典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更换《美国菲律宾裔文学导言》不仅明确宣告了美国菲律宾裔文学的存在,而且让它与《唉咿!》中的美国华裔文学和日裔文学部分更和谐地融合,凸显了美国亚裔文学的文化整体性。从1983年第一次修订至1991年新版发行,《唉咿!》一如既往地遭遇肯定与否定并存的评价,但这些评价都以更细化和深入的方式展开,彰显了《唉咿!》作为经典的重要价值与多元可言说性。

    2025年01期 v.44;No.271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安大简《曹沫之陈》同词异字例释

    吴昌昊;

    安大简《曹沫之陈》中有14组词分别用不同的字记录同一个义项,这种现象即为汉字字际关系中的同词异字,究其原因主要由假借和异体形成。通过与上博简同篇目用字的对比,结合学界对部分用字的考释意见,对每组词的用字情况进行详尽阐释,发现“邻”字在安大简所从“厶”与“口”易混,应依上博简从“吅”,而非“厸”。

    2025年01期 v.44;No.27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史学研究

  • 革命、动员与政治: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五卅”的纪念研究

    周兰蕙;

    五卅运动是国民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具有丰富的现实和政治革命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发动了五卅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还对其进行定位和诠释,凸显“五卅”的革命意义,以纪念的方式进一步强调反帝反封的目标,凝聚民众的革命力量,强化无产阶级的革命使命,消除国民党对五卅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独立为己任,借助“五卅”纪念的政治符号,增强自身的革命意识和革命担当,唤醒民众,在革命的道路中奋力前行。中国共产党对五卅运动的纪念,宣传了党的光辉形象,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之后党的革命纪念提供了典范。

    2025年01期 v.44;No.271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富兰克林·罗斯福民生思想述论

    许国林;李婷婷;

    罗斯福民生思想经过了萌芽、产生、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多因性。罗斯福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政府对民生负有重大责任,人民安全保障第一,全民共享繁荣,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劳工正当权益,建立政府主导的民生安全保障体系。

    2025年01期 v.44;No.27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哲学研究

  • 移情现象的镜像神经元解释理论困境与现象学启示

    彭丽;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能够识别并理解他人意图和情感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的移情解释理论建立在两个根本假设之上,即每个人都是一个可被还原为大脑—身体系统的独立个体,且对他人的意图和情感的认知遵循因果律,从而将移情视为一种生理现象。然而,这种解释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从现象学视角看,移情不单是独立个体之间的生理现象,而是我和他者的精神交融现象。海德格尔认为“共在”是移情的存在论基础,“共在”的本质被米歇尔·亨利揭示为生命的“共同感发”,马里翁则突出了“肉身”在移情中的源初性地位。现象学的观点能够克服移情的镜像神经元解释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并为理解移情现象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2025年01期 v.44;No.271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忧惧”敞开可能性——克尔凯郭尔与海德格尔的对比

    罗双杏;

    与心理学家不同,存在主义思想家把情绪现象视为人的生存方式,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忧惧”现象是学术界比较海德格尔与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兴趣点。一部分学者表示,海德格尔是对克尔凯郭尔的继承;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海德格尔是对克尔凯郭尔的创新。尽管他们对忧惧现象的处理方式不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他们都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存在与忧惧密不可分。忧惧是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人类生存于世的想要回避却无法回避的本质性存在。因此,揭示忧惧现象是对虚无主义的回应,也是对现代社会焦虑、孤独问题的根本性回答。

    2025年01期 v.44;No.271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政治与法律

  • 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政党—资本”关系比较——以中韩为例

    苏磊;杨云珍;

    政党与资本是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的一对重要关系。在中韩两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与资本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双重依附模式”“政党依附模式”“计划管控模式”和“领导发展模式”四种类型。韩国政党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遵循资本主导逻辑,政党与资本的关系由“双重依附模式”转向“政党依附模式”;而中国共产党由于坚持人民导向,政党与资本的关系由“计划管控模式”转向“领导发展模式”。通过对中韩两国“政党—资本”关系演变的比较分析,更能凸显政党在东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关键作用,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2025年01期 v.44;No.271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与实践

    冯奇升;王洪彬;

    共同富裕包含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方面含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层次更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民教育方式,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内在契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持续巩固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引领社会主流价值、指引人民群众不断走向高质量精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要求,强化价值引领功能,抓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方向;精准把握精神需要,增强精神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增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展动力,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2025年01期 v.44;No.27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小微企业重整的司法困境与立法完善

    李睿棋;马芳;

    我国企业破产重整的主要法律依据是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但是《破产法》仅对破产重整程序、规则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小微企业难以适应其规定的复杂、烦琐的重整程序,导致小微企业在重整时面临许多法律适用困境。这需要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在重整管理模式、适用范围、保留出资人权益等方面构建符合小微企业的重整制度。

    2025年01期 v.44;No.271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经济与管理

  • 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

    刘战伟;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为探究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趋势,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3个层面构建了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然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态势,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在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始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极化现象在考察期内均得到了改善;全国和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表现为发散,全国及三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有所不同。

    2025年01期 v.44;No.271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 社会工作方法赋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体系革新的地方实践探析

    罗英豪;

    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大量高龄老人、失能人员亟需照护服务。从2016年起全国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知晓度低,护理从业人员少和人员流失现象,心理辅导缺位,法规政策不健全,教育培训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法规体系和教培机制,社会工作赋能友善环境营造、失能预防机制和数字化照护平台建设,壮大队伍提高素养,加大宣传力度,革新照护模式,打造护理品牌,推进护理服务个性化、专业化、数字化,满足失能群体医疗康复、心理慰藉、情绪支持、健康管理等诉求,增强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认可度和影响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44;No.271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的路径

    周广亮;许皓轩;陈昱;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和我党百年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导。基于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生产要素双向流通不畅、产业一体化发展受阻、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空间建设双向衔接不畅等问题,提出形成统一要素大市场、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共融;以顶层设计为指引、推进城乡空间一体交融等措施。

    2025年01期 v.44;No.271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教育学研究

  • 从“离身”到“具身”: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探析

    卢雪;谢继红;王利婷;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始终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受传统身心二元的离身认知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存在简单依赖头脑学习、学习情境交互缺失、学习情感体验贫乏等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在探讨身心关联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实质性的创新,具有具身性在场、情境性统一和体验性延展三重特性,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学理基础。要回归“具身”的学习方式,需要通过涉身化变革,唤醒学生身体本源动能;通过情境化变革,增加学生具身学习体验;通过生成化变革,实现学生多维情感交互。

    2025年01期 v.44;No.27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张志和题词

    张志和;

    <正>~

    2025年01期 v.44;No.2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刘曙光题词

    刘曙光;

    <正>~~

    2025年01期 v.44;No.27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贺信

    <正>《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值此《许昌学院学报》公开发行暨“魏晋史研究”栏目创建四十周年之际,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祝贺!《许昌学院学报》自1982年创刊,1985年公开发行以来,始终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正确办刊方向,为学术交流搭建了优质平台,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魏晋史研究”栏目作为教育部名栏,广邀众多魏晋史研究专家学者,深度挖掘魏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前沿性的学术成果,在魏晋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2025年01期 v.44;No.271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靳青万题词

    靳青万;

    <正>~~

    2025年01期 v.44;No.271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