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学报

魏晋史研究

  • 汉晋时的“致敬”与自称“下官”——兼论“二重君臣关系”

    李金阳;

    自称“下官”,属官员间的“致敬”方式之一,应与曹魏时官品制度的创立有关,且首先从地方官僚秩序中展开。曹魏时自称“下官”者,多为太守或刺史等地方大吏,而在中央官员之间,或不称“下官”。至西晋末年,自称“下官”出现向州府僚佐扩展的趋势,并为东晋南朝所承继,成为观察“第二次君臣关系”的重要视角。这种扩展当与州府上佐的品官化及中央官员间不称“下官”有关。从制度仪节而言,自称“下官”消解了“二重君臣关系”。

    2025年04期 v.44;No.274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苻坚政权中最大的卧底——权翼

    黄寿成;

    权翼原本就属于姚羌势力集团,在姚襄战死之后不得已才投降苻氐的前秦政权,此后又投靠苻坚麾下,参与了诛杀苻生的宫廷政变,最终进入前秦政权权力中枢,并一步步取得了苻坚的信任。但是当肥水之战后山东地区的形势恶化,苻坚打算放弃该地区,将前秦政权的残余力量全部撤回关陇地区之时,权翼却站出来反对,而此前在对待以慕容垂为首的鲜卑慕容氏时他提出的策略确是十分正确的,对比之下,其反对撤退之举显得别有用心:为了避免日后以姚苌为首的姚羌势力面临苻氐的强大压力。因此说权翼是姚羌势力在前秦政权中埋藏的最深最大的卧底。

    2025年04期 v.44;No.27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汉末魏晋一百二十年许昌城的政治存在述论(下)

    潘民中;

    许昌在东汉末年,因其战略位置成了汉王朝的政治中心。随着汉晋时期政治、军事形势的演进,许昌在王朝国家的政治中的地位亦随之发生变化。本刊向来支持、倡导历史政治地理研究,深掘中原古城演绎内涵,以推动学术争鸣。八年前,平顶山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潘民中先生撰写了《汉末魏晋一百二十年许昌城的政治存在述论》一文,并反复修改,慨允在本刊发表。该文上篇已于2019年第4期刊出,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24年8月潘先生辞世,该文下篇也未能面世。日前本刊编辑部研究决定,本期发表潘先生的大作下篇,以飨学界,并深切表达对潘先生的感怀和纪念。为尽可能保持文章原貌,本刊根据刊物出版要求,仅做一些技术上的必要处理,文中文字表述,皆从原稿。

    2025年04期 v.44;No.274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钟嵘与《诗品》研究

  • 黄侃《诗品讲疏》探源补说——以殷孟伦抄本为中心

    杨焄;

    黄侃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过钟嵘《诗品》,但其授课讲义《诗品讲疏》长期以来流传范围极为有限。新近发现黄氏弟子殷孟伦抄存的一份《诗品讲疏》,可以证实黄侃早年发表的《诗品笺》其实就是《诗品讲疏》的别称。殷氏抄本与《诗品笺》存在部分文字歧异,可资校订后者出现的脱漏讹谬。殷氏抄本中还有一些新增的批语和笺注,足以证明黄侃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仍然在继续研究《诗品》,并已经着手对原撰讲稿做相应的增订润色。

    2025年04期 v.44;No.274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论《盛京时报》的《诗品》批评——兼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萧莎;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媒介,因大量刊载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而成为重要的文学传播载体。20世纪初期,关于《诗品》批评的文章陆续见诸报刊。1941年,范旭生在《盛京时报》发表的《中古诗学批评家钟嵘评传》系列文章,呈现出以《诗品》批评为代表的传统文论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特征:从传统笺注式评论转向现代专业性批评;从整体性、综合性批评转向针对性、系统性批评;从文献汇编转向推勘考证式批评;传播范围从精英文人圈层扩展至公共大众空间;从囿于枝叶问题转向注重批评的创新精神。该系列文章不仅重新阐明了《诗品》的学术价值,还针对旧体诗词和新体诗创作提出前瞻性观点,兼具批评和创作的双重创新精神,为后世《诗品》研究提供了创新性发展路径。

    2025年04期 v.44;No.274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钧瓷文化论坛

  • 窑变美学的性别叙事:论当代女性钧瓷艺术语言

    张超迪;

    钧瓷艺术语言是以窑变釉为核心载体,通过色彩、纹理与器型,融合中国传统造物哲学与现代审美诉求形成的包含材质工艺、视觉符号、文化编码等多维度的艺术综合表达体系。钧瓷艺术语言在当代转型过程中,女性陶艺家群体发挥了重要的创新作用。女性钧瓷艺术语言既传承传统又具独特特征:造型柔美包容,釉色细腻诗意,有身体隐喻与生态主题构建等特点。女性钧瓷艺术语言创新有独特价值:在审美实践上,女性再造釉色体系,重构造型功能美学;工艺传承方面,以女性经验革新技术范式;在文化符号上,改写集体记忆,开创“体验式传承”模式。女性陶艺家的创作打破了传统性别壁垒,推动钧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转型,为传统工艺当代化提供性别视角样本。

    2025年04期 v.44;No.27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钧彩釉瓷:历史、特色、价值及学术争议

    程伟;

    钧彩釉瓷是禹州神垕的陶瓷匠师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承袭传统制瓷技艺烧制而成的釉色体系丰富、造型品种多样,兼具独特艺术审美价值和工艺技术特征的颜色釉瓷彩瓷。钧彩釉瓷可追溯至唐代,新中国成立后形成规模化生产。20世纪50至90年代,钧彩釉瓷经历恢复奠基、专业化成型、鼎盛扩张及市场化转型四个阶段,其间经过国营瓷厂技术革新与艺术家跨界合作,创造出单色釉、多色釉、花釉及特殊效果釉四大釉色体系,形成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器型谱系,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陶瓷品类。

    2025年04期 v.44;No.274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

  • 《孔雀东南飞》“义郎体”释义

    王珏;

    《孔雀东南飞》“不嫁义郎体”中的“义郎体”,诸多注家仅对“义郎”做了解释,而其中的“体”绝大多数注家并没有落实。“不嫁”与“义郎体”搭配不合事理逻辑。“义郎体”当是“义体郎”,是为了押韵而倒置。根据语境,“义体郎”的“体”当释为“身份”,“义体郎”应释为“美好身份的公子”。“体”有“身份”义,同时代的文献也可以印证。

    2025年04期 v.44;No.27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余省、张为邦《兽谱》考源

    王强;

    余省、张为邦等绘《兽谱》,乃摹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第五十六卷麒麟部至于第一百二十五卷异兽部,而《三才图会》鸟兽三卷、鸟兽四卷是《禽虫典》第五十六卷至第一百二十五卷重要的照录与影写来源。《三才图会》与《山海经》相关部分、胡文焕《山海经图》、明代日用类书“山海异物”所录图,皆源于舒雅《山海经图》。《兽谱》实乃古代《山海经图》一种。

    2025年04期 v.44;No.274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从表现到创造:J.希利斯·米勒意识批评研究中的语言维度

    陈聪;吴悠;宋垠澎;

    现象学—意识批评构成了J.希利斯·米勒文学研究历程的重要一环。这一时期的米勒以意识为本体,将一个作者的全部作品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语言看作从作者意识到读者意识的媒介,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方式,形成了从理论到方法的完整批评框架。在意识批评后期,米勒完成了从“语言表现意识”到“语言创造意识”的转向,认为意义的产生同时受到“意识”“语言”两个中心的影响。虽然他的意识批评理论在力图解决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遗留的问题时又参与了这个问题的构建,但他在这一阶段对于意识与语言关系的探讨与他解构主义与文学言语行为时期的文学实践呈现出隐匿的关联性。

    2025年04期 v.44;No.274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状位动量结构中量词“脚”的范畴化研究

    孙宝新;

    状位动量结构中量词“脚”对动词性中心成分的范畴化扩展,经历了从表动作迅速而短暂到兼表结果的出人意料、从表动态迅捷到表结果的非比寻常、从表相对客观情态到表相对主观情态的语义选择。这一过程在“源头—路径—终点”图式、“动力—驱动”图式以及隐喻等认知机制的推动下,实现了范畴结构从核心到外围的逐层扩展。基于对状位动量结构中量词“脚”共时平面的范畴化分析与其历时发展过程的相互印证,保证了这一范畴化过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种基于认知机制的范畴化分析,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状位动量结构中量词“脚”句法与语义结构的理解,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迁移的范式参照,展现出认知语言学在汉语量词范畴化研究中的独特解释力。

    2025年04期 v.44;No.274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史学研究

  • 晚清京师会馆的政治活动

    王雁;

    清代京师会馆由同籍官宦集资创建,不仅为同乡仕宦提供寓居之所,更承载着祭祀神祇、团拜聚会等多重功能,同时亦是京官群体在京城的聚集场所与发声阵地,将异乡漂泊者的情感与诉求凝聚一体。时至近代,在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中,京师会馆走出单纯的社交空间,成为激荡时代的重要舞台。公车上书之际,会馆化作政治结社的据点,京官、士子在此汇聚,掀起变革的浪潮;维新运动期间,其政治功能进一步凸显,转变为宣传维新思想的前沿阵地、推进变法的策源之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04期 v.44;No.274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中国史官制度的传承与精神建构

    徐佳佳;

    史官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历史记录、政治监督与文化传承,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独特性。史官精神体现为秉笔直书、求真实录的治史取向,以史立言、启迪后人的治史情怀,以及坚守公正、洞鉴古今的治史传承,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与文化智慧。

    2025年04期 v.44;No.274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Sine ira et studio:塔西佗史学中的“客观中立”问题探究

    王傲;

    罗马的元老历史学家们常常用书写历史的方式来表达和参与政治活动,当塔西佗宣称自己的著史原则是“不怒不偏”时,就已经拒绝了早期罗马帝国时代的两种截然对立的政治立场:批判皇权的反对者和依附皇权的谄媚者。在塔西佗及其同时期的大部分元老看来,对这两种政治立场的拒绝也就意味着做到了不怀党派的偏见,按照符合国家的利益的方式来书写历史。

    2025年04期 v.44;No.274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哲学研究

  • 敬畏与洒落合一:王阳明人格美学的境界建构

    宋奕铭;刘琳娜;谢承延;

    阳明心学通过“心即理”命题重构儒家伦理本体,创造性地将“敬畏”与“洒落”统合于“致良知”体系,开辟了人格美学的新境界。其思想突破体现在:以良知本体消解天理与人欲的二元对立,将程朱理学的“常惺惺”敬畏传统转化为内在道德自觉,同时吸收道家“鸢飞鱼跃”的洒落精神,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实现道德理性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在人格修养层面,阳明以“磨镜”喻示心性工夫,强调“戒慎恐惧”的敬畏工夫是澄明心体的基础,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洒落境界则是道德实践臻于化境的自然呈现。“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圆融之境,主张情感自然流行与天理流行的高度统一。这种“敬畏与洒落合一”的境界,既承续了儒家“万物一体之仁”的伦理关怀,又融合了道家自然无为的审美意趣,最终在“感通万物”的诗意栖居中实现道德实践与审美体验的完美交融,为传统人格美学提供了超越伦理规训与形而上玄思的第三条道路。

    2025年04期 v.44;No.274 97-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论《老子》中的“明”

    李红辉;

    “明”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老子》中出现的“明”多达13处,其用法非常多元,主要包括:第一,“明”表示为道者所应具有的特殊认识,这种认识以“无知”“不见”“自知”为特征,标识了其不同且超越一般认识的非凡性质;第二,“明”作为形容词,可以形容“道”的状态,也可以形容圣人的境界;第三,政治意义上的“明”,一方面与其“不言之教”的主张相应,另一方面开拓出“袭明”的政治主张。

    2025年04期 v.44;No.274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碑帖双遣:启功书学之“碑帖观”探析

    陈丹;

    启功对书学范畴内的“碑”和“帖”有长期且深入的研究,他以开阔的视野,厘清了碑、帖的功用和局限,并在“碑帖双遣”的基础上,倡导“墨迹为上”的学书观(“刀毫论”)。他对书坛的“碑学”与“帖学”思潮有独到见解,指出了两者之弊且不偏袒任何一方。持启功之“刀毫论”,即能打破从清中期以来书坛长期存在的“碑帖二分”的局面,亦可修正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启功是“帖学”派或走“碑帖融合”路线的定位。启功不仅冲出了碑帖迷雾,并竭力为后学破除“碑帖迷信”,扫除学书障碍,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2025年04期 v.44;No.274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政治与法律

  • 中国古代官僚制的多元认知——一项知识地图分析

    李春峰;

    在对中国古代官僚制的研究中,存在认知视角上的分野:其一,将官僚制视为一种行政组织方式;其二,将官僚制视为一种政制形态;其三,将官僚制视为古代国家治理的机制;其四,将官僚制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形态。这种认知视角的分野,本质上源于中国古代官僚制的制度弹性。这些不同的认知视角决定着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内涵的理解,影响着研究取向、分析内容与价值评判,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制研究的知识地图。西方官僚制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丰富性。在跨学科研究的驱动下,中国学者需要基于古代文明形态视角,提炼中国古代官僚制的概念内涵与理论解释,建构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自主知识。

    2025年04期 v.44;No.274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中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刍议

    朱志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时代背景下,对优秀农耕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与利用,已成为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通过宏观政策引领与具体举措落地的双向推进,已取得系列积极进展与阶段性成果。当前推进中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农耕文化存续基础削弱,二是管理体系设置不够健全,三是文化理论研究不够深化,四是传承利用措施不够有力。基于此,中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需从政策保障、理论突破、实践创新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推进机制。

    2025年04期 v.44;No.274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网络平台信息网络传播权间接侵权责任研究——以AI算法推荐为分析视角

    陈璇;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体系构成挑战,网络平台由于AI算法推荐技术的赋能,从技术中立服务者转变为新型传播主体,其间接侵权责任认定问题日益凸显,司法实践中存在主观过错认定滞后、侵权行为界定模糊、因果关系证明困难等责任认定困境。亟待构建差异化归责体系,对传统间接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算法催生的新型间接侵权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明确网络平台的层级化注意义务,并强化算法合规与监管执法力度。

    2025年04期 v.44;No.274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著作权多重归属规则困境及其纾解路径探析

    李艳玲;冯振强;

    随着互联网时代作品类型的不断扩张,作品权利归属规则也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著作权多重归属规则。法人作品、职务作品、委托作品以及其他作品类型在司法实践存在权利归属认定困难,原因在于我国《著作权法》移植权利归属规则时同时兼顾“版权体系”与“作者权体系”,导致制度出现“水土不服”。纾解著作权多重归属规则困境可以选择移植“雇佣作品原则”,体系化重塑我国著作权归属规则制度,以破解著作权多重归属规则困境。

    2025年04期 v.44;No.27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经济与管理

  • 数字普惠金融对河南省粮食体系韧性影响实证分析

    马玉玲;方政;

    研究构建了粮食体系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0年河南省104县域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升河南省粮食体系韧性,经过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处理后该结果依然成立,通过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高规模组作用更显著;调节效应检验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门槛效应检验发现在农村产业融合影响下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存在最优门槛值。基于此,建议完善县域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以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中的作用,为河南省粮食安全和理论支撑提供实践建议。

    2025年04期 v.44;No.274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企业ESG表现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

    董伶俐;吴垚曼;魏晓晶;宁梓婷;

    采用实验法聚焦企业ESG表现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与消费者品牌态度正相关,良好的ESG实践可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信任与好感。品牌好感度在二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企业ESG表现提升能增加品牌好感度,进而促进积极品牌态度形成。顾客感恩则具有调节效应,当顾客对企业ESG表现满意时,品牌态度更积极。基于此,研究提出:企业应重视ESG战略,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形象;创新营销战略,增强消费者对ESG的认知;提升品牌好感度,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关注顾客感恩心理,培养其感恩情绪。

    2025年04期 v.44;No.27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 胖东来商业文化底层逻辑初探

    汪韵淙;慕旗娟;

    胖东来商业文化具有典型性,其底层逻辑体现在四个层面。在商品经营层面,胖东来以“求真”为基石,严控质量标准、推行透明化运营,通过“用真品换真心”的经营理念重塑商业信任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家人文化”,通过高薪酬、人性化福利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生共荣,重塑了劳资关系。在顾客服务维度,胖东来打造“极致体验型商业模式”,通过环境美学设计、细节化服务及沉浸式场景构建,满足消费者情感与社交需求,实现商业空间向生活体验平台的转型。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通过大额救灾捐赠、行业帮扶推动社会价值共创。胖东来的成功经验为线下商超转型提供了文化驱动的创新路径,也为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实践探索贡献了重要案例。

    2025年04期 v.44;No.274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教育学研究

  • 浅谈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刘培蕾;田水泉;杜根远;

    在乡村振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构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于建设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结合当前政策背景与实践需求,从组织机制、培养体系、文化培育、资源建设等维度出发,提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的路径与策略:优化制度供给,建立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走进教育现场,加强职前职后精准培养;培育共生文化,激发共同体建设的内外动力;深化数字赋能,打造虚实融合的资源共享平台。

    2025年04期 v.44;No.274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颍川学人

    <正>周耀宏(1972—),男,河南鄢陵人,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现任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史党建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方面,周耀宏教授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基于扎实的研究积淀,周教授积极推动理论成果的社会化传播,作为许昌学院党委讲师团、许昌市委宣讲团成员,长期致力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党规党纪及意识形态建设等内容的宣讲工作,实现了学术研究与理论实践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44;No.27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夜来秋月-中国画

    柯禹宏;

    <正>~~

    2025年04期 v.44;No.274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 下载本期数据